《资治通鉴》中的唐“贞观之治”——一个小学六年级女孩的假期研读
今天的鄂尔多斯,气温为~15-~23摄氏度。
但散居在市区东胜、农牧区泊江海子,还有很多我至今叫不上来准确名字的地方,罕台新教育小学小毛虫教室(2010年入学,此时正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却“凛冬正是读书天”。
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更多地选择了啃读经典的方式。
他们有的读《战争与和平》,有的读《复活》,有的读《批判性思维》,甚至还有个小家伙初生牛犊不怕虎般地啃起了《存在与时间》……
而这个叫贺禹婷的小姑娘,则开始了自己早早定下的假期阅读计划——研读《资治通鉴》(古文版),研究大唐贞观之治之所以成为“贞观之治”。
下面,就是她从1月14日放假一直到1月23日的阅读自我小结。
南明教育的高段阅读,由此也可窥见一斑吧。
2016年1月14日星期四
……
回到家,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李世民(为了方便就直接称其名)登基后没有立时改号,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李渊颁布的淘汰僧道的律令,然后又颁布了多条律令,并且定下以诚治国和以公正治国的方针之后才改号为贞观,贞观的意义主要就是:正道示人,《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贞:天地之理主于正;
观:以示人也。
此号也寄托了李世民的一个承诺,要把这样的治理带给人民,现在搞清楚了一点,出发点是好的。
期待明天!
2016年1月15日星期五
……
然后来说我的阅读吧,今天我继续了英语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英语阅读我决定还是把《书虫》完全轻松的阅读下来,就像语文阅读一样,先从简单的绘本开始,打好基础,《黑暗物质》可以做为检测的书,来检测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有了新的计划,就要立刻行动起来了。
而在《资治通鉴》的阅读中,我又得到了新的证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确实给了老百姓很大益处,虽然某些地方不是特别可信,李世民的治理是由内向外的,先整顿政府内部,让敢于进谏忠言的有才之士任官并遵循“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和使得其所的原则,并且,司马光也记载了很多李世民与臣子的事情,李世民经常以其他国家的事例来警醒自己,也常常采纳臣子的建议,从而做到了不乱用法,不因一时兴起随便把轻罪施以重刑,所以,我觉得贞观之治,不仅仅是李世民一己之力,是建立在与臣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上的,而我觉得李世民的愿望不仅仅能够明治大唐,更还蕴含了想让唐成为天下的中心,让外邦臣服于大唐的愿望,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愿望从而使唐成为了文化中心,这从李世民对突厥的态度上就可以读出来,采取的一般是安抚或收降,并非一味滥打,不过,像是因为李世民爱人民而天降甘霖解除大旱,可信度就比较低了,不过,收获还是很多。
2016年1月16日星期六
……
今天还画了会儿画,一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分出粗细之后就有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这样的放松方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境。
最后就是压轴的阅读了,今天我拿出了两个半小时来研究专题,在贞观二年期间,李世民主要做的还是任命得当的官员,以隋炀帝为警示,不过,贞观二年,李世民有一次大赦天下和放宫女三千,这两件事情我认为比较重要,大赦天下李世民的观点是不应常常大赦,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的做法,大赦天下看似是皇帝大慈大悲,实则纵容了罪犯,所以他决定是不经常大赦天下,除非有特发事件,这是打破常规的举动,而正是这一举动我认为表现出了李世民对百姓深入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是有让天下在自己的手里更理性的愿望的,作为一个古代的君王,能够这样理性的与臣子相处的,思考问题是不容易的,而这也正是贞观所寄托的愿望,放宫女三千,也正是这样,关照女人,而不是以传统做法壮大后宫,对照来看,李世民是充沛朝堂、削减后宫,不断的吸纳人才,文人智士,兴办书简,把后宫宫女不断的送回家,从这些上能够看出,李世民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想让唐壮大、天下太平,从这点上来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有好好实行的。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
今天是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是源于两个懒人,不过,在三九的最后一天,我的生活可是格外充实的呢。
早上起来首先背诵了两首《吉檀迦利》,分别是第四首和第五首,这两首我读得很熟,基本读了两遍就会背了,在理解上我倒有了新的收获,第四则仍然在讲神的高大与我的虔诚,这种虔诚更是一种理解,理解神性为何物,理解神性对自身的重要性,整首诗的句式都是我要……因为我知道,这也就是说我去让自己离神更近,是因为我知道我需要,更因为我知道神性永远在我的心中,我所做的一切正确的事情都由神性引导,这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理解,而第五首我觉得离我比较远,在我们这个年纪,一切都是向上的,那样的懈怠是正常的,也是相比于继续走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是过度的劳累或者不正确的方向所引起的,在陷入迷途的时候,停下来,听听神的声音,也许能让心灵找回找回方向与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那时候也应该整理整理心情,把不必要的负担放下,看到世界的美丽,带着好心情重新向前,这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接下来就说阅读吧,因为,今天的阅读又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进行大举突破的突破口,今天读的部分是《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和贞观四年的一部分,在贞观三年间,李世民除了继续让官员官得其所外,还颁布了两条法令:
第一条是:举勘县令,翻译为诏:令举荐能够担任县令的人当县令,理由为:这样才能让有才之士得到任用,并且,县令的任务就是让百姓过得更好,必须要让真正有才为民的人来担任,免除让一些想靠金钱当官的人有可乘之机。
第二条是:自今奴告主者,斩之,翻译为:从今天起再有奴仆告主子谋反的,一律不予理会,全部处斩,理由是:谋反不可能由主子一个人做出,奴告主是不忠。
对于这两条法,我觉得第一条确实是有利于民的,也遵循了“贞观”的标准,而第二条法,就在我的脑袋里引起了诸多质疑,就像开辩论会一样,各有各的理由,恶法好法众说纷纭,因为确实是有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多的不安定因素,但同样,如果仅仅是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是不对的,即使是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看,也是不对的,如果奴仆的主子确实要谋反,而奴又是一心为君,不愿助纣为虐,那么告发显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并且,有时这也并不是不忠,只不过忠的对象不同,这样,很容易让那些本不愿违心的人助纣为虐,很容易造成像周王朝时期的忠的等级划分太明以至于诸侯尾大不掉,也让很多阻止动乱的机会白白丢失,以现在的价值观去看,更是剥夺了奴的精神自由权,侍奉了谁就要侍奉到底,不准背叛,这是不合理的,并且,用刑也用的太重所以,我认为这条法其实不是好法,也不能说完全是恶法,但是方式不对,更让李世民有了为皇帝私立的嫌疑,有了这条法,就更强调了忠,自己的利益就保障了,并且,在立这些法的时候,李世民有没有与臣子商量,历史上没有记载,这就有了一个悬疑,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
不过,今天虽然收获很多,收获最大的还是阅读。《资治通鉴》又带给了我新的启发。
今天读的是唐太宗贞观四年这一部分,贞观四年相对于其他年份,篇幅更长了,这一年间发生的主要事件都基本和突厥有关,不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显然让唐从隋的奢侈中走出来了,可谓国泰民安,朝堂上明治有方,臣子尽忠而君王信之,君王仁智而百姓乐之,虽然没有记载,但可以推测,单从生产力一方面来看,唐已经遥遥领先于外族,因为百姓安定,自然就能够去生产,而生产力就代表了多方面的实力,法明就能够让居心叵测之徒安定,这些因素使唐成为了大国,大国不仅仅有实力,更是有气魄领导小国、包容小国的,更是有手段的,李世民用自己与臣子间的信任,构建了支撑唐的野心的智,所以,番邦尊了李世民为天可汗。
而天可汗的名号还有人不服,那就是突厥,颉利可汗刚愎自用,已经众叛亲离,却仍死不回头,仍上书曰愿奉公主,这当然是好听话,希望得到李世民的支持,但只要能翻身,就会马上翻脸不认人,所以李世民的回应非常干脆,漂亮话没用,我派出人马打你,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从天可汗的角度来说,小弟不服大哥棍棒交加,这时候再扮仁义行不通,结果一目了然,颉利被打的满天跑,最后无奈投降,李世民做出的回应是:服了就好,有奖赏,把胡人引进中原,安抚当然是正确的,但把胡人引进中原就要有争议了,果然,温彦博和魏徵就有了不同意见,温彦博认为引进理所当然,促进交流,促进和平关系,魏徵认为,胡人多变,也许现在还不十分壮大,畏于李世民而不敢轻举妄动,那么数年之后呢?这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我认为,安抚颉利安抚的有点过头了,封了将军,而将军就又有了军权,难免会有隐患,不过,在引进胡人这件事上,我认为李世民做的还是很好的,他虽然看似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其实是集两人建议的妥善之处合而为之,把颉利原来的土地变作了突厥人的郡县,这样,既不用让他们改变生活习惯,离中原也较远,安全隐患自也更小了。
期待明天!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今天又是格外充实的一天,我的每一天都能够有许多新的收获。
先来说阅读吧,今天又读到一些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杀大理丞张蕴古以及由这件事所引发的新法令和封禅这两件事情。
先说第一件。张蕴古是在贞观元年是被皇帝封为大理丞的,当时,张蕴古之所以被赏识,就是因为他对法的理解和对人的一些新的见解,但是为何张蕴古才当了五年的官就被杀了呢?这和另一个人很有关系,此人名为万纪,用魏徵的评价就是此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虽为朝官,但想的都是如何攫取利益,丝毫不为国家与朝廷着想,这次他就抓住了张蕴古进行攻击,张蕴古在审李好德之案的时候,按下了此案,原因没有记载,不过,我猜测可能有这几种原因,一是张蕴古发现此案有蹊跷,有很多地方有疑点,或者就是确如万纪所言,因为这类人一般都如狗仔队一般,把许多人的历史知道的一清二楚,就是张蕴古念及旧情,李好德之兄于他有恩或有利,面对其弟不免要手软,不过,我所要研究的是李世民,张蕴古却有过,但李世民的做法是听到了这个消息,直接把张蕴古杀了,而事后,李世民却又后悔了,因为决死行这种事是要三复奏再行刑的,但李世民压根都没和大臣商量或走程序进行审判、三奏,所以,魏徵对此事毫不客气地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此法是李世民亲手定下的,而李世民却无视了这条法令,公然独裁,这样对于诚之道的推行毫无益处,只会让人们越来越怀疑此法的真实性,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无诚,无君之信,将动摇贞观之治的根本,并且,魏徵还说了,万纪此辈皆无功而骄,是为小人,昵奸而损良臣,将动摇国之根本。
我的观点则是,李世民此举是极为反常的,平常李世民的做法是三思而后省,与臣下三论而决之,并且,张蕴古是李世民极为欣赏的人,却轻易杀之,都没有调查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纵然万纪等非小人,听信谗言可不是李世民的作风,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李世民作为一个君王,做不到真正的兼听,在某些时候就会丧失理智,例如这次,我觉得可能就是李世民不能容忍张蕴古带着背叛意味的举动,由于是他欣赏的人,这种感情就尤为盛之,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是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不过,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李世民后悔之后,立刻做出了补救措施,制曰:自今决死刑者,皆复奏,并且为了惩罚自己,决日撤乐减膳。
再来说第二件,第二件是关于封禅的,封禅的意思是,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封禅,李世民本来是打算举行的,但是最后听了魏徵的建议,何如,就是封禅只是一种手段,而现在更重要的是复户口、实仓廪,此举表面上声势浩大,实则示天下之虚弱也,李世民听了,因为魏徵的建议是正确的,而这样一来,贞观的理念又再一次实行了。
2016年1月20日星期三
今天下了雪,不是很大,是那种朦朦的雪,随风而起,是整个天地都融化在了这一片雪色中,尤其是中午的时候,仿佛时间都冻结了一般,白色之中又有一种格外的宁静。
……
英语今天读了《红发女子》,读第二遍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限定修饰,限定修饰就跟语文中的扩句差不多,使这个句子更加完整,我也知道了“perhaps”的用法,perhaps是副词,意为(表示不确定)也许,可能,不能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在这个故事中的perhaps一般为说话人的推测,因为马克的心中有诸多疑问,所以他的思考中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然后我继续背了单词、看了新概念,开始自学唱《because of you》,因为这首歌很好听,听着听着我就基本会调了,下面就是精确连读了。
然后来说《吉檀迦利》,今天背的是第九则和第十则,第九则里有一个傻子和乞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傻子给自己无穷的负担却仍不断的压垮自己,这是毫无意义的浪费生命,不能让心灵安定不能把自己交给神性,乞人不仅仅是贫穷的人,生活不拮据的人同样是乞人,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满足,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那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每个人都拥有能感知世界的五官和一颗能感慨的心,人们为自己的命运悲叹,却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幸运,引领我们的就是神性,不过,我们总是被欲望所诱惑,去接受充满了危险的礼物,而现在,背诵了它,就更要让我的心只接受那些有神所赐予的礼物,挑战成功所获得的巨大的喜悦,第十首代表的也许不仅仅是神,更是那些跟随着神、聆听神的声音向前的人,在那些最贫最贱的人当中又何尝没有我们呢?当我的心失去了尊严,生命不再有意义等同于失去了一切,但正是这种时候,虔诚地相信,神性就会带你走出深渊。
《资治通鉴》今天读了贞观六年和贞观七年所发生的事情,在六年秋闰七月的时候,李世民曾与臣子有过一回宴会,在这次宴会上,能够得到李世民与诸臣的许多理念,主要谈论的是君臣之道。
李世民说,不管昔日何如,纵为仇雠如尽心所事,故用之,如用,则有信之,但并非盲听盲从,而魏徵则说,他上谏,是觉得事有不妥,纵犯颜色,如有过,则应当到底,君王更不能一意孤行,而臣子的上谏是没有等级的,纵有官位或信任之分,但是,对的就是对的,不能以其他理由妥协,不过,魏徵同样也说了,如果不是了解李世民,知道君臣之间的信任,他也不敢如此,所以说,能够直言不讳,还是因为有信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信任在这些过程中也慢慢增长起来。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些君臣之间矛盾的事情为什么发生,说到底还是因为臣无臣道、君无君道,被推翻的皇帝只能说活该,不可能事出无因,联系颉利可汗的例子,他本为一部落酋长,好不容易壮大了实力,使突厥繁荣昌盛,却不能好好与臣下相处,最后自取众叛亲离,我现在也明白了为什么过了七年,李世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的让有能之士在适当的位置上施展才华,不断地鼓励臣子直言上谏,因为除了最根本的理念之外,支撑国家的就是信任,民、官、君能够互信,国家才能繁荣,我现在对我的第一个研究题目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答案,我接下来的研究就要围绕着贞观之治的主要细节以及主要理念来展开了。
期待明天!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早上起来坐在窗台上看雪,天气越来越寒冷了,今天几乎一整天都飘着小雪,不过,尽管裹得跟粽子似的,到外面看风景还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幸我越来越喜欢在冰霜之中的冬季了,古代有很多诗人把冬天的季语理解为冷酷与无情,但在我看来不是的,这叫做高冷,更是纯洁,将五光十色的世界凝成一种颜色,就像天使的国度一样,最容易引起奇妙的幻想,白皑皑的雪也给了我新的灵感,让一篇完全虚构的文章美丽而又一波三折,继续加油吧。
……
而《资治通鉴》则带给了我时光机般的感觉,立于朝堂,有时甚至幻想坐在那把龙椅上,不过,更多的是对贞观之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李世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天读了唐太宗贞观八年和九年,八年间,主要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春正月,以李靖等为黜陟大使,分行天下,二是聘郑氏为充华,既而罢之。
第一件事我觉得是完全可以下定义的,派像魏徵这样的人深入体察民情,与百岁老人交流,给他们赈济与欢乐,这个决定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百姓更好的生活,使体制更完善与人性化,这个决定是很好的,进一步的修改体制,这样不仅能够让百姓更加的信任,让国家更加的稳固,更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爱民之心,并且,在派遣合适的人选的时候,李世民是多次征求大臣意见,这样才有了李靖的推荐,说魏徵敢于进言,所以是很合适的人选,李世民最后派出了十三个大使,这十三个大使可以说是微服访查的特派员了,不过,可惜的是,这是三个人具体有谁,最后留下名字的只有李靖和魏徵。
而第二件事更能看出李世民对于士人的尊敬,这件事,李世民是独断了一回,不过,这也正是李世民贞观之治的重要一环,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退让,明明李世民已经要让郑氏成为充华了,但听说早已许嫁给士人陆爽,便立即作罢此事,尽管群臣都说没有问题,陆爽自己也没有异议,但李世民仍坚持,这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这样的婚约很重视,更不会以权相干,这是一个为君者的克己复礼,自我约束,而这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样的事情,李世民笑着向群臣解释既有婚约就不能另有夫君,我觉得这也是大唐成为礼仪之邦的起点,有一个尊礼的君王。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每天,读到《吉檀迦利》,我就有一种如沐新生的感觉,今天背的是第12则和第13则。
第12则,我还记得很清楚,是我们在诗会上读过的,我读的就是这一首,所以有很多的感受,在这首诗中,似乎一切都是相反的,但这其实是心灵的距离,我的心就在我的身体里,但我能肯定的说我已经到达了灵山吗?不能,只有真正领悟与顿悟才能真正到达灵山,我们在学这首诗的时候,马老师也讲到了,在这首诗里,其实有三种人生的境界,而这三种人生的境界,其实就是每个有愿望的人所追求的境界,看尽天下事,勤苦仍不悔,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追寻的其实就在身边,只不过因为灯火阑珊不能注意到罢了,而我们呢?已经有了光明的开端,能够有丰富的图书与丰富的课程,又何尝不能去努力朝向这些境界呢?即使最后发现所追寻的离自己是那样近,但不是仍然融化在喜悦的千股的泪泉中吗?而第13首也许速度是十分缓慢的,但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在努力着,是啊,即使缓慢。只要充满希望,又有何妨呢?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新的一天也充满了活力,又翻出了一本莎士比亚,这本里面的故事是《理查二世》,理查王血气方刚,而且是继承了爱德华高贵的血统的嫡系王子,但是,因为血气方刚,理查王的心被年少轻狂所占据,不能兼听自己的叔父们的忠言劝告,任性妄为,以华丽的理由装饰自己每一次的作为,放逐兄弟,说是为了不愿看到亲人的血留在地上,不允许两个男子通过决斗来为自己守护尊严,强行没收自己死去的亲叔叔的全部财产以能敷贴自己御驾亲征的军资,而在发生这些事情之前,理查王的手上已经发生了好几起悲剧,不听忠言的理查王很快便尝到了报应的滋味,被迫交出了王位,被叛军关进了监狱,曾为堂堂一国之主,现在一个小小的狱卒都能够欺侮他,但理查王仍然是高贵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失败之后他就补偿了自己的过失,但像是葛罗斯特公爵的悲剧就无法再挽回了,他的夫人也因悲伤而死去。
而我对于理查王的悲剧其实更多的是看到莎士比亚写下这个剧本的时代悲剧,人心难揣,表现出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不同,但这些往往都被那些君王所忽视,对亲族的待遇优厚,却不知真正居心叵测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并且,在当时的英国,两大皇族争权,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安,这在理查一世当政时都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但可怕就可怕在这儿,皇族没了顶梁柱,就有许多人想要逾越门槛尝到甜头,而在伊丽莎白当政期间,这个剧本中的理查王被迫交出王位部分还曾被删掉,在一次起义时,这个剧本还曾被当作宣传口号,这就很悲哀,伟大的文学巨作被轻易的用来政治斗争,这不就正是莎士比亚所要用文字反应的吗?
不过,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就像走进了词语的殿堂,格外丰富多彩,而同样,与理查王的悲剧正相反的是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想来还确实是,也是血气方刚即位,但他的成熟稳重为国家的前途打下了好的基础,马上就有了合理的治国方针,并且在不断的改进与修正,为百姓,爱百姓,信臣子,用臣子,爱国家,想要让国家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同样,李世民的得到的是一片锦绣江山,今天读的这部分,仔细思考后就能看到一个强盛的大唐,贞观的效果迅速而又显而易见。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呵呵,这次发姑娘一个完整的暮省)
贺禹婷的暮省:
又是一个新的周末,回顾这一周的收获,在数学上有很多的突破,所以,下周要针对英语进行专项突破了,努力熟练掌握时态的变换,能够做到这一点基础就比较扎实了,并且,想要学好英语,英语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昨天马老师推荐了英语翻译,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挑战,找一些著名的TED演讲,这样,翻译不仅仅能提高英语水平,更能读到更多的正能量,这样,英语翻译也会更有意思。
不过,这个星期,我的阅读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剖析贞观之治到底好在哪里,在哪些地方仍有不足,找出这些原因,就能更清晰的了解唐和被人们一贯称作明君的李世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我的兴趣也更浓厚了,因为新的问题往往出现于对旧问题的探索中,这正是读历史的魅力,看似惜字如金,枯燥无味,实则有着无穷悬疑,不时引起人们的幻想,许多历史上并没有的人物就是这样出来的,但是却广为人知,不过,同样,人们往往也忽略了历史的严谨性,被戏剧与文学过分夸大或贬低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不过,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才更愿意去寻求真相,寻求历史的真面目,这种潮流也感染到了我,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却有了比当时的人对李世民到底是不是明君更感兴趣、对贞观之治到底贞观不贞观更感兴趣,如此说来,时间倒没有了界限。
今天仍然读了《资治通鉴》,今天读的这部分中,长孙皇后去世了。
长孙皇后为何人?她是李世民的原配,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女性,写下了女则十卷和诸多著论,在当时的时代,女性没有权利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确实很不容易,而长孙皇后不仅自己做得很好,还是一个好母亲和好妻子,教导儿子要勤勉节俭、遵纪守法,为丈夫排忧解难。
有一些记载中还说,是长孙皇后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虽然不是很可靠,但这足以证明其胆识。不过,作为一个妇人,长孙皇后还是认为女子就当有女子的样子,不应像男人一样,虽然在这一点上我不认同,但不可否认,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之一,长孙皇后的死对李世民造成了很大撼动,但李世民终究有胸怀,没有因为妻子的死亡而一蹶不振。而是记住了长孙皇后,将其生前的节俭与勤勉记住了,所以,为了大唐,也为了纪念长孙皇后,李世民下令皇室葬礼不得冠冕堂皇,因山为陵,容棺而已。这条法令十分重要,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为了造豪华的墓穴,劳民伤财,而使国家不堪重负,最终走向灭亡,另外,因为水灾,李世民大为自责,下令增大储蓄量,而魏徵言曰,爱百姓比充盈仓廪更重要,拮据时,百姓亦欢喜,那是因为有个好君主在爱着百姓,但如果不能,国库充盈又有什么益处,只不过徒增劳役而已,并一针见血的指出李世民自己做得没有元年时好了,李世民当即悔过,说自己的确不足,马上补过,把宫殿拆了救济灾民,重建家园,所以,我也有一次感觉到,贞观之治离不开能够直言上谏的臣子。
然后来说《吉檀迦利》,今天复习了一下原来背过的,新背诵了第14则,这一则中刚强的慈悲又给我很多的感触,想要真正的成长,刚强的慈悲必不可少,而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就是刚强的慈悲不仅仅是别人给予的——老师、家长、同学……更是自己给自己的,能够给予自己刚强的慈悲,那么这个人是可畏的,千锤百炼的内心,坚定不动摇的意志是比外表上的强壮更重要的东西,而在每一次选择中,能不能给予自己刚强的慈悲将决定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数学照常做题,英语接触到了新的东西,过去分词,它总是和过去时长得很像,但又不完全像,句型还在总结,不过,利用工具书,我的速度显然要快很多。
而今天出去玩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了出租车司机的不同,是啊,做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态度,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能够决定自己能不能认真的存在于世界中,这又使我想起吉檀迦利和纪伯伦的劳作,带着爱工作,将没有疲惫与哀怨,而我呢》又能不能带着爱去对待每一门科目呢?
期待明天!
下两张图片为鄂尔多斯冬天风光。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微信公众号
山西运城国际:yunchengguoji
新乡世青超前:shiqingchaoqian
山西运城新港:nanningxinggang
禹州慧润阶梯:huirunjieti1
徽州晨山学校: chenshan_school